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受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用教材内容、故乡文化底蕴、学校办学历程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 1. 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 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设计 (一)用四升庵巧对县令 杨慎,字升庵。
明代。
他五六,就很勤奋聪娃娃堰”的故事。
有一回,他在家乡的一个堰塘里洗澡。
县令恰巧路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杨升庵拒不上岸。
县令,便叫跟班把他的衣裳裤子挂在的古树上,说:“我出副对联----‘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庵便在堰塘里信口对出:“万里长江作澡盆。
”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并请他到县衙做客。
从此,杨升庵便得了“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你喜欢这副对联吗?为什么? (二)用古诗文中的对联引导学生归纳对联形式上的特点 1、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澡盆。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三)检查课前预习 1.让学生集体讨论对联形式上的特点,然后检查学生课前对第七十七页对联的预习,让每组推举代表展示预习成果。
2.结合上面的,点评各组的展示情况,归纳对联的特点,重点抓住“字数相等、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对”。
(四)结合例句依照内容给对联分类,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明确:正对、反对、流水对。
1、,。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革命尚未成功,。
7、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五)补充对联的三禁忌:合掌、同字、对开,举例说明。
(六)辨对联随堂反馈 请用箭头依照由上联到下联的连接下列对联。
春山一路鸟空啼 冬雪欲白 锦江春色来天地 芳草春来依旧绿 春回大地千峰秀 芳树无人花自落 老梅到时自然红 玉垒浮云变古今 春晖又红万朵花 日暖神州万木荣 (七)让学生讨论后派出代表展示各组收集的佳联,并从形式和内容上鉴赏这些对联。
教师先举例: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照尘寰。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2.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3.寄情巴山,常忆北岩晨钟、戛云夕晖、白塔倒影; 内容来自网友回答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四易考字,词,音及课内文言文重点词,字,句翻译
临近期末考,想过个好年,请各位成全